Home-B&R News
PostTime:2018年10月23日
在“西强我弱”国际传播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的背景下,“一带一路”面临一些误读、曲解乃至猜忌,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论”,妄言“一带一路”是中国地缘扩张工具,旨在谋求势力范围,破坏现行国际规则,是“锐实力”支撑的“权力游戏”。 二是现代版“朝贡体系论”,声称“一带一路”是中国为解决国内问题而推行的经济外交,意在转移落后产能,对外掠夺资源,制造债务陷阱,是“新殖民主义”。 三是“国家资本主义论”,指责“一带一路”规则机制不透明,降低环保、劳工国际标准,扩大军事存在,造成恶性竞争。
四是渲染“一带一路”面临融资、安全及“文明冲突”等风险,质疑“一带一路”可持续性。
上述错误论调捕风捉影、歪曲事实,集中暴露了对我国快速发展的“战略焦虑症”,是“中国威胁论”在“一带一路”的延展投射,对此有必要予以澄清。 (张悦辑)
“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因其面向未来的前瞻理念和超出预期的共建成果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5年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国际合作,共识日益增多,领域持续扩大,层级不断提升,成效惠及世界。“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的“中国机遇”。但在“西强我弱”国际传播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的背景下,也面临一些误读、曲解乃至猜忌。对此有必要予以澄清。
“一带一路”是聚焦和平合作的国际平台,而非地缘争斗的战略工具“一带一路”以伙伴关系推进和平共商,是聚焦和平合作的国际平台,而非地缘争斗的战略工具,根本不同于军事结盟、地缘扩张的零和博弈。共建“一带一路”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倡导参与各国在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沟通协商的基础上不断凝聚共识,逐步形成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最终成就“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和平朋友圈。实践中,“一带一路”紧密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欧洲投资计划以及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印尼全球海洋支点、巴基斯坦2025年远景规划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各方共同制定合作纲要,共同采取联合行动。5年来的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和共识越来越多,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及共商共建共享核心理念也已纳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随着“一带一路”进入国际话语体系,中国倡议转为国际共识,积极谋求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融合,深度参与建设实践,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自觉行动,而非强迫行为。
“一带一路”是阳光倡议,追求的是开放合作,而非封闭排他“一带一路”以包容思维推动开放共建,是开放合作的阳光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大家一起干,聚力打造“连接线”,这与“马歇尔计划”制造“分界线”的狭隘逻辑截然不同。一是合作理念开放包容,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二是合作空间开放包容,共建“一带一路”立足亚非欧,面向全世界,致力引领全球开放合作,在当前全球自由贸易受阻、世界互联互通面临挑战之际,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包容动力。三是合作领域开放包容,“五通”是重点,同时推动绿色、健康、智力、数字、冰上丝路发展,重视解决发展失衡、治理滞后、动能不足、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全球性问题。四是合作机制开放包容,“一带一路”坚持公开透明,致力构建全方位、多主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体系,通过双边、三方、区域和国际合作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五是合作举措开放包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年内举行,这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国还推动设立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国情特点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带一路”是推进发展合作的振兴计划,绝非制造债务陷阱、掠夺资源的“新殖民主义”
“一带一路”以发展导向开启繁荣共享,是推进发展合作的振兴计划,始终尊重参与国主体意愿,不干涉别国内政,不附加援助条件,不预设政治门槛,绝非制造债务陷阱、掠夺资源的“新殖民主义”。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以义为先、义利相兼的正确义利观,聚焦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与世界系统性联动发展相结合,通过寻找各方利益契合点和发展最大公约数,推动世界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给当地带去有效投资和有价值的资产,在“一带一路”项目投融资问题上,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实行市场化运作,根据项目国实际情况提供贷款,避免造成新的债务风险和财政负担。要求企业做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坚持合法合规属地化经营,注意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增加就业、减少贫困。“一带一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强劲动力引擎。
“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并非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一带一路”以开阔视野促进创新共赢,是构筑创新合作的前沿工程,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创举。但“一带一路”建设并非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力求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推动现有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增量改革,探索共建国际合作新模式。一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针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合作排他化、安全丛林化等问题,提出优化完善倡议举措,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二是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针对沿线国家渴望摆脱贫困、改善民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代化梦想,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各国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三是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展不平衡等困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绿色丝路、21世纪数字丝路,加强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国际创新合作,为经济全球化挖掘新的动力源(600405,股吧)。四是切实推进金融创新,针对质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
“一带一路”是追求文明合作的人文交流实践,反对任何形式的文明冲突、文明歧视、文明对抗、文明隔阂和文明不容忍“一带一路”以平等理念引领文化共兴,是追求文明合作的人文交流实践,反对任何形式的文明冲突、文明歧视、文明对抗、文明隔阂和文明不容忍。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时,从不带任何文明优越感。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考古、环保、体育等广泛领域,通过政党、议会、媒体、智库、高校、青年等多元主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人文交流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日益显现。“一带一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人文交流成为增进沿线人民友谊的桥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纽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北京日报2018-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