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B&R News
PostTime:2018年10月31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具体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为当今世界开启了新的发展航程。
然而,在此期间,美英主流媒体总是不遗余力地在这一议题上做文章,对我指责、质疑甚至抹黑和攻击。究其原因,无非是:第一,从维护霸权需要或从地缘政治出发,担心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削弱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从而曲解或攻击“一带一路”;
第二,从国家制度和发展模式竞争出发,警惕“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推广“中国模式”、提高大国影响力的战略,从而抹黑“一带一路”;
第三,从西方理念和西方标准出发,臆测中国对外投资“有违原则”“不遵守国际环境标准”等,从而指责“一带一路”。
不过,近期,一些美英主流媒体不再执着于一味的负面报道,而是多了一些思考,更多发表了一些平衡式报道,更多肯定了“一带一路”的积极意义及其为世界带来的积极变化。
认可“一带一路”有利缩小经济差距,解决了导致世界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美国《华盛顿邮报》“猴子牢笼”(Monkey Cage)专栏9月11日刊发美国弗吉尼亚州威廉玛丽学院“援助数据”(AidData)项目团队执行负责人布拉德利•帕克斯等人共同撰写的、题为《“一带一路”项目将中国投资带向全球各个角落,这些投资对当地影响如何呢》的文章,称美欧政策制定者不再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持观望态度,而是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公开质疑,那么这一倡议对投资接受国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接着,文章介绍了“援助数据”项目团队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研究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中东地区共138个国家在2000-2014年的3485个项目。研究发现,中国的发展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了经济活动在不同等级辖区之间更为平等的分配,缩小了所在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而经济差距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则会破坏社会凝聚力,增加政治两极分化,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并增加暴力冲突和恐怖主义的风险。
文章接着指出,西方的权威人士和政治家经常声称中国鲁莽、自私自利、用心险恶,但通过使经济活动更加平等,北京的投资解决了导致世界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并因此使得西方强国可以更容易解决其他全球威胁和危机。
不过,文章末尾仍然指出“中国投资的动机和影响要比表面看起来更为复杂”,并非议我利用援助影响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指责我投资项目可能加剧地方腐败、降低环境质量、弱化工会的参与度,以及让东道国政府背负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等。
此外,“援助数据”项目团队的这一报告也受到美联社记者的关注,发表了题为《报告:中国建设项目正在缩小经济差距》的报道。报道中指出,尽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了许多有关债务的担忧,使得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政府对北京的雄心感到不安,但“援助数据”项目团队的一份研究报告却给出了积极评价。不过除介绍研究成果之外,该报道仍然“不能免俗”地渲染了“一带一路”所遭遇的困境,包括一些国家抱怨项目成本过高、取消项目或缩减项目规模、担忧其存在战略意义等。
认为总体而言中国为非洲带来福音。英国《金融时报》记者9月26日发表题为《中国为非洲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伴随着警告》的报道称,总体而言,中国进入非洲是福音,为当地提供了港口、道路和机场,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就无法启动任何发展计划。同样地,报道转而指出,这些都不意味着非洲应该忽视有关中国贷款的警告,公民社会有权密切关注通常造价过高、无法带来足够收入来偿还贷款的基建项目。
正视“一带一路”倡议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一个项目好不好,其对资金的吸引力是最简单也最直观的评价标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9月26日发表题为《西方银行分食“一带一路”好处》文章称,对于英国国际贸易部国务大臣罗娜·费厚德女男爵而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好处明显可见。今年5月,她表示:“通过我国的领先金融机构,我们能够带来真正的增值,这是没有几个国家能够赶上的。”她指的是让伦敦为项目“融资和促进”扮演中心角色的雄心。
全球金融业充斥着类似看法。中国的这项战略(预计将最终涵盖87个国家近1.1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交易)被视为国际资本的重大机遇。西方金融机构计划在一个已由中资银行主导的过程中扮演一个角色。花旗集团亚太区企业银行业务主管杰瑞•基夫表示:“从我们的视角看,我们对‘一带一路’的定义是中国以外的机遇。”他补充称,“对外机会是我们关注的。”这类国际机遇很多,特别是对于像渣打这样的银行,他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早已确立业务地盘。
与其纠结“鸡与蛋”的问题不如去付诸行动。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27日刊发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前普林斯顿-哈佛中国与世界项目研究员李晓隽的文章称,事实上,中国自身的发展历程表明,良好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能简化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最近有证据表明,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和工业化,帮助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实现初步经济增长。并且,一项基于更多在非洲实地调查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果: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对于非洲的经济、政府和工人而言是极其有利的。
在更广泛层面上,有学者发现,中国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会增加这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减少不平等。虽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做法意味着预期成效更容易因腐败和地方政治而打折扣,但从根本上而言,中国的援助和投资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中国可以与传统援助国进行协调,共同促进发展。它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促进治理。这种合作或可扩大非洲当地社区所能获得的好处。
该报记者9月3日在报道我对非洲提供600亿美元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支持时,虽也提到毫无新意的“债务陷阱”负面论调,但也援引非盟轮值主席、卢旺达总统卡加梅的话称,“与其老是把中国的投资看成‘债务陷阱’,其他国家更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给非洲那么多的帮助。”
刊登读者来信反映读者对“债务陷阱”论调的反驳。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9日曾发表题为《又一个被“一带一路”绑架的国家》的社论,指责我对巴基斯坦的借款使其债务激增,称新宣誓就任的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面临艰难选择:是减少还是增加对北京的依赖度。不过,随后该报在观点栏目刊登了一封来自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西莱巴嫩读者萨瓦尔·喀什米瑞(音)题为《巴基斯坦需要中国的电力援建》的来信,给出了新的视角。
这封读者来信写道,对于该报的社论文章,诚然巴基斯坦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但要将其原因归咎于巴基斯坦从中国获取的贷款则是不对的。即便是现在,中巴经济走廊贷款也仅占巴基斯坦债务总额的10%左右。
前巴基斯坦国家银行行长伊什拉特•侯赛因曾指出,巴基斯坦出现经济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面临着电力的供应、分配和盗窃等能源危机,这使得巴基斯坦的出口额从250亿美元降至210亿美元。没有可靠且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导致出口商无法履行出口订单。他还指出,中巴经济走廊早期阶段有望在2020年之前为巴基斯坦的电网增加8.6吉瓦的电量,这将使巴基斯坦能够轻松偿还每年25~3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债务。至少是在巴基斯坦,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非但不会消耗经济,反而已经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发出中国声音。英国《金融时报》9月16日刊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周波题为《中国正重塑国际秩序》的文章,反映了我方推动“一带一路”的初衷。文章称,观察现代中国的最佳透镜是“一带一路”倡议。无论该计划看起来多么宏大,它都源于中国在改革初期的经验:更好的道路会通往更美好的生活。鉴于中国仍有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可以理解的。这项倡议既不是慈善事业也不是债务陷阱,中国必须优先考虑投资回报。那些批评“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投资的真实需求视而不见,而自己又不愿去投资。
《金融时报》还在9月26日发表了对我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的采访,乐玉成详述了我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并驳斥了外界的一些批评,而彭博新闻社则在10月12日发表了其记者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董事长刘起涛的专访,刘起涛谈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景以及中交建在其中的作用,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对外界关切的回应。这些评论文章和采访都有效地传达了我方的声音。
综上,一向以负面基调为主报道我“一带一路”的美英主流媒体,在近期刊发了较多的平衡性报道。至于这只是一时的现象还是整体基调的转变,尚不能定论。但鉴于美英主流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它们能够更多发出于我有利的声音,肯定会带来更多积极的讨论,对我“一带一路”的推进必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能给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从这些报道中寻找角度和观点,去思考如何以外界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舆论斗争,耐心解释我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积极报道“一带一路”为世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正面影响,增进国际社会的认知认可。观察者网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