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B&R News
PostTime:2019年7月11日
7月10日,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五周年理论座谈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与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联合主办,与会专家围绕构建开放新格局、培育开放新动能、形成开放新优势等重要内容建言献策。
以全球价值链嵌入“一带一路”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明确定位。五年来,江苏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优势和发展实际,着力深化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截至2019年5月,全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到4124.8亿元,占外贸总额的近四分之一。
“江苏的开放型经济能否走出新路子,就看在参与‘一带一路’方面是否做足文章、实现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名誉院长洪银兴认为,当前全球价值链正面临重组,“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具有明显的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融入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具有承接我国生产能力转移的需求与生产能力。要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优势产业形成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生产和销售环节。
对此,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表示认同。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建设高水平开放型新体系中的一个全新的空间开放观,与这种开放观有机配合的,是要有意识地去构建以我为主的包容性全球价值链。要把“一带一路”倡议同其他战略结合起来,与长三角一体化结合,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以我为主全球价值链的龙头,转移丰富的、具有竞争力的产能;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结合,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形成以我为主全球价值链的总部经济。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看来,“一带一路”实质上是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江苏要在以往开放发展的经验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开放的产业领域和范围,通过开放集聚先进和高端生产要素。
以“美人之美”推进人文交流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人心相通’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互相帮助,政治上的互相支持,更需要对对方文明文化的真正欣赏。”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华涛看来,如果能够“美人之美”,学会懂得并且欣赏别人的文明文化,那么就能实现“美美与共”。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沈坤荣指出,通过旅游、教育、人才交流、文化交流进行人文交流,江苏有一张不错的“成绩单”:教育方面,校企联合申办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获批设立,成为我国首个校企合作股份制海外大学;人才交流方面,成功举办多届“丝路青年行”活动;在文化方面,到泰国等十个国家举办“感知江苏”等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打造“精彩江苏”的品牌……“以旅游、教育、人才交流文化为媒介,推进民心相通,非常有意义。”
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的重要性获得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同。“交汇点建设还涉及概念上的创新。”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吴志华认为,这既包括交通物流的转换、买卖市场对接与港产城交融的“有形”区域及相关拓展延伸,又包括以人才地图为抓手,促进重点科教文化方面的“无形”密切合作。
以预见性研究规避潜在风险
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市场成长的潜力大,风险相对也大,如何规避和防控潜在风险,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洪银兴认为,要让企业成为参与“一带一路”的主体,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在防范和规避境外投资风险方面的作用。同时,政府应提供境外投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社会等多方面信息,为企业投资和经营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提前做好预防和应对方案。
结合自己对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调研,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认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要做好四个准备,一是坚持国际化的成长道路,企业部门设置要和国际接轨,尤其是建设懂得国际法律的人才队伍,以规避各种风险;二是要有海外合规经营的意识和决心,严格按照国际商业法则,而不是简单照搬国内做法;三是必须尊重和融入当地社会,把中国企业的形象与品牌真正树立起来;四是懂得利用海外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社会资源。
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于津平教授看来,“政府应该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及和江苏‘走出去’的相关研究,改变那种政策先行、研究滞后的局面。”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范健则认为,所有的政策建议应当基于实事求的调查研究,搞清楚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将面临什么样的环境和挑战。“政府要帮助和引导走出去的企业开拓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素质,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把守法放在第一位。”中国江苏网201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