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B&R News

新闻资讯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Global under the B&R Initiative

PostTime:2019年12月4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六年时间。六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11月30日,第四届“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举行。

       如何做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讨论认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可以和多项国家战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态势;要关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风险与所在国家的营商环境;还可以从产业创新、技术关联、选择节点城市和利用好城市网络连通性。

       “走出去”易,“走进去”“走上去”难

       “走出去”战略已经提出20年。“中国企业留给国际社会的印象是中国人来了,中国人走了,中国人又来了,又走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赵磊说,“走出去容易,但走进去很难,走上去更难。相应地,产业化容易,品牌化、国际化难。”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性公共产品,也包含理念性公共产品和制度性公共产品。中国企业虽然在亚非拉游刃有余,但是在欧美澳高端市场遇到困难。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处在哪里?赵磊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建设6年来,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等在内的硬联通发展不错,排名靠前,差距恰恰在于“软”联通,中国企业在创新、文化方面都比较薄弱。

       对比日韩企业走出去情况,也可以看出其中战略路径差异。日本丰田、本田、索尼等企业海外营收占比70%,中国企业如中信银行、证券等加起来海外营收占比不到7%,日韩企业海外占比营收几乎是中国企业的10倍。“日本这些企业全部实现品牌化、国际化。这些企业不仅做到了走出去,也真正做到了走进去和走上去。”赵磊认为,“中国企业通常是先在国内实现品牌化,再寻求国际化,而欧美国家的经验是通过有效的国际化来助推品牌。”

       未来怎么做?赵磊表示,中国企业未来要推动创新,提高国际化运营水平,也要在文化、理念、价值方面树立标杆,形成共振。一带一路不是简单地走出去,而是走进去,加强标准、技术、资质方面建设,继而走上去。

       “一带一路”国家营商环境提升空间大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罗长远教授通过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并没有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这些企业的融资约束。这一约束,对国有企业而言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对投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民营企业而言,却使得它们的融资约束硬化。从不同地区的情况来看,那些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省市受到的影响更大,而其余省市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企业的效率影响而言,也没有发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明显提升企业劳动生产力的好处,反而,使得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下降。

       罗长远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现有阶段,企业想要走出去,仅仅依赖国内金融机构支持是不可行的,同时,还需要更多依赖“一带一路”所在国当地的融资和获取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赵红军认为,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不仅包括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投融资环境,公共服务以及良好的治安环境、法治水平,廉洁高效的政府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赵红军团队对“一带一路”海陆沿线的133个国家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发现,法治环境、政策、失业率、经济风险高低、教育程度、恐怖主义程度、社会保障、贷款可获得性等是影响这些国家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一带一路”133个沿海和沿陆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企业对这些国家的投资面临着很高的投资风险。

       这一评估可以给予即将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地区和城市以政策借鉴,同时也意味着,未来中国要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考虑促成营商环境好转的这些因素,而不能只考虑短期的投资,并导致我国在“一带一路”地区的投资遭受损失。

       赵红军认为,未来可先在小范围区域如工业园区内改善营商环境。在充分了解当地的营商环境并评估各类风险之后,要采取“抱团取暖,走团出海”的方式,这样才能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效。

       城市和企业是“一带一路”的引擎,可相互成就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首席教授赵伟认为,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不能简单就事论事,而要贯通现实和理论,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这四个国家战略相结合。要具备战略眼光,推动传统的产业竞争转向城市间竞争,通过建造宜居、宜业的魅力城市。这样,“一带一路”倡议才能做活、做实、做细,并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带一路”大多项目建设在边缘和半边缘国家,如中亚五国、东欧的捷克、东南亚老挝等国,“一带一路”恰恰就是要将这些边缘国家打通,让这些国家由内锁国变成陆联国。赵磊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背后的逻辑是“节点—网格”秩序,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从“边缘国”“外围国”逐步转变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形成互联互通、“去中心化”的全球伙伴关系。

       赵磊指出,“城市和企业是‘一带一路’的两个引擎,有时候是城市成就企业,但更应该让企业来成就城市。”澎湃新闻20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