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
发表时间:2018年5月30日
我主要想以“一带一路”来谈一下与主流观点不太一样的看法。在这,我用了“区域内”的概念,一般是用“沿线国家”,但“沿线国家”主要指中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这里,我想从目前区域贸易投资的环境来谈谈未来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描绘了两大目标,一个是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另一个是建立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愿景都非常宏大。它的战略意义在于修正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构建全球经济新格局,过去世界经济格局以欧洲、北美、亚太地区为主,现在中国想打造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新热点。这也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中国积极推进全球化进程的一个新举措,也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提升国内各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新尝试。
概括来讲,基本上沿线60多个国家,无论是GDP还是贸易体量,大概均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来看,投资和贸易促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贸易便利化措施,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保证。
“一带一路”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但是早期在历史上的“一带一路”是民间的行为,是市场导向型,而现在更多是政府导向型。这个倡议从未来愿景来看,无论是利益共同体还是命运共同体,都描绘了非常美好的中国梦。以下,我想从纯经济学的视角,谈一下我对未来该区内经贸合作前景的看法。
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区域内贸易。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看,我们来看一看区域一体化的历史发展经验对“一带一路”区域内经贸合作有什么启示?目前在WTO里登记已经生效的RTA区域贸易协议达到了287个。但另一面是,尽管有这么多区域贸易协议,且已生效很长时间,可是在促进区域内成员的贸易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这方面,真正起到良好效果的样本实际上是极少数。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最早在1990年代初的时候,Frankel等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来看,取得成功的区域一体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区域一体化的组织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且运行良好,往往他们本身就是天然的贸易集团,即这些成员本身就以区域内贸易为主。战后两次区域一体化的高潮,一个是五六十年代,当时除了欧洲,另外就是作为发展中国家聚集的拉美和非洲,由于这些欠发达国家的区域市场比较狭小,所以在第一波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非洲以及拉美的这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终。
当1980年代第二波区域一体化浪潮开始的时候,方式和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过去的只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往来,这打破了原有的界限,这也是吸取了历史经验,当时最为突出的是亚太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取得效果比较显著的两个代表,一个是欧盟,一个是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个是典型的天然贸易集团,这些地区之前的贸易往来就比较密切,以区域内贸易市场为主。北美的三个成员,每个成员有多达一百多个贸易伙伴,但仅仅三个成员之间的贸易往来就超过了50%。反过来看,6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区域内贸易的份额大概也就30%出头。换句话来讲,在这个地区的一带一路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他们更多的对外贸易重心是在区域外,而不是在区域内,这也给未来的合作埋下了隐患。大家的侧重点不在区域内,他们将来可能更关注与这个区域外的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这就会影响未来的发展。
总体上来讲,“一带一路”区域内贸易比重偏低,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更偏重于区域外的市场,区域内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较为薄弱,开展经济合作的基础并不牢固。从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区域经贸合作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它要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区域内国家要以区域内贸易为主,也就是要符合形成天然贸易集团的条件。
实际上,目前“一带一路”区域内贸易是极不平衡的。2016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大概占中国总出口的26%,从沿线国家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19%左右。中国在这个区域内的重要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像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泰国,另外就是印度、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了,而与剩下的沿线国家贸易的联系就非常薄弱了,所以这个区域内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就极不平衡,这也会为未来利益共同体的打造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贸易互补性。互补性是影响两个国家贸易关系的经济基础之一,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在贸易结构的匹配程度,刻画了两国贸易的互补程度。从估算数据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互补性,要低于中国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平均贸易互补性也要低于区域内外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另外,在区域内,与中国互补性最强的地区是东南亚,但也要低于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伙伴之间的平均互补水平。如果单纯从经济互补性来讲,要加强推对外经贸合作,中国理应当更关注区域外,而不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整个“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也相对偏低的。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区内国家之间的经贸易合作的潜力也都值得怀疑。
第三,贸易壁垒。我们从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选取了通关时间、通关成本、通关手续这三个反映贸易便利化的指标,并综合出一个单一指标。在所有国家样本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上偏高,高于区域外的国家,这说明在“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的营商环境相对而言是比较差的。这里,我们还利用结构模型估算了一下双边贸易成本。总体而言,区域内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成本要高于与区域外国家的贸易成本,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开展经贸合作面临的障碍相对更高。此外,中国出口商品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比中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要明显更高。对中国来讲,在推动 “一带一路”地区经贸合作方面,今后将面临更大的障碍。
最后再谈一下对投资的看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在不断增长,但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速度近两年低于总体增长速度。我们在沿线国家主要投资在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很高,但是投资的报酬却很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偏高,对这个问题,我们引用来自第三方的风险评估资料,风险评分在0—9之间,数值越高风险越大,而在5以上的国家占沿线国家的84%,也就是说大部分国家处在高风险阶段。在这些国家,贸易保护盛行,尤其是对中国的反倾销比较频繁。此外,金融风险也偏高,突出体现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偏高,汇率波动大,这给人民币国际化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因此,综合以上这些方面,从纯经济的角度来思考“一带一路”区域内经贸合作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对我们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大有裨益的。南开大学李坤望/澎湃新闻201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