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
发表时间:2018年10月18日
《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是4月份中央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半年后,国务院对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中国对外开放高地的全面纲领性部署,值得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社会各界深刻领会。相对于之前已经设立的十一个自贸区,《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海南自贸试验区应该秉承和倚重的发展方向。其中,现代金融业和“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领域,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增长“双引擎”。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海南自贸区的建设,并不应该惯性延续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所谓“特区”思维,这一点在《方案》中有充分的体现。毕竟,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各类经济刺激政策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靠中央政府的“特批式”政策倾斜手段,激发省域经济“弯道超车”,基本上已经不存在空间。说白了,中央能在基本框架体系下给予地方经济的政策倾斜,早就被前十一个自贸区充分申请和应用,留给海南的自贸区“政策红利”空间十分有限。因此,海南自贸区的建设应该回归发展的原则性理念,扎扎实实地利用好海南的地缘优势,利用好现代金融转型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政策性红利。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金融业能否从“间接融资为主、围绕政府和房地产、存量资产货币化”的传统业态升级,对改革全局的意义十分重大。利用自贸区的独特地位,将欧美现代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实验性”引入,培育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业态,恰恰是海南发展的重要引擎。传统意义上,海南并不是中国海上贸易的最重要中转港口区域,这是海南的劣势,也是海南的优势——毕竟,自贸区金融业态的培育离不开实体经济和实体贸易。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依赖于物理上的“毗邻”效应,海南面向广阔东盟、国际旅游岛的宜居环境,给了金融业集聚的恰当理由。
例如,美元独大的全球金融格局,促使中国积极与欧盟探讨建立新型全球结算和支付体系,进而促进欧元和人民币国际结算和投资便利化的地位提升。中国境内需要建设多个功能分工明确的平台与欧盟进行对接,完全可以依托中国最大的自贸区——海南,基于自贸区贸易、港口、物流的地缘和政策优势,将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交易和定价的金融服务半径有效扩大。
现代金融需要合纵连横,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常年吸引着俄罗斯和中东的石油美元机构驻足,最容易建立新型的全球金融“朋友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落地。正如《方案》中指出的,海南自贸区在金融领域,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力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开放,为贸易投资便利化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和资本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更高层次,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迫切需要平台和抓手的领域。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海南自贸区要秉承“合作、共享、多赢”的发展理念,回归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建设初心,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开放通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海口、三亚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提高机场航班保障能力,吸引相关国家和地区航空公司开辟经停海南的航线。
市场期待,海南能以现代金融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双引擎,持续细化吸引全球中高端服务业的产业政策,将欧盟、中东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贸易、金融、教育的服务业企业集聚海南,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腾讯财经2018-10-18